从完成投篮动作到最小必要改动渐进式开发原则
一、篮球场上的顿悟:替代目标的力量
今天,我在篮球场上经历了一场颇具启发性的投篮训练,意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:看似不再追求命中率,却获得了最高的命中率。通过将目标从”投进球”调整为”尽快完成投篮动作”,我的命中率从30%飙升至70%。这一经历让我开始反思,无论是篮球训练、提示词工程,还是人生目标的设定,找到合适的替代目标可能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。

*篮球投篮的瞬间,专注于快速完成投篮动作而非命中*
刚开始投篮时,我的目标很直接——把球投进篮筐。然而,无论我如何努力,命中率始终不高,徘徊在30%左右,有时甚至低至20%。我尝试调整心态,甚至通过冥想让自己不去执着于”投进球”的念头,但效果依然不佳,命中率停留在30%。
后来,我决定换个思路,不再直接追求”投进球”这个最终目标,而是寻找一个替代目标(Proxy Goal)。我的第一个尝试是”完成一个好的投篮动作”,希望通过优化动作来提升命中率。然而,这个目标并没有带来明显改善,命中率依然没有起色。
直到我尝试了另一个替代目标——”尽快完成投篮动作“,奇迹发生了。我的命中率从30%飙升到了70%。为了验证这个效果,我进行了两次10个球的投篮训练,每次都稳定达到了70%的命中率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在这两次快速投篮训练后,我重新将目标切换回”投进球”,命中率也提升到了60%,远超之前的水平。
这个经历让我最大的感悟是:看似不再追求命中率,却获得了最高的命中率。直接优化”投进球”这个真实目标时,我常常事与愿违,因为影响命中率的因素太多——手感、姿势、力度、角度,甚至心理状态——反馈信号太过模糊,难以指导我的改进。而”尽快完成投篮动作”作为一个替代目标,给了我一个清晰、可控的方向,专注于过程反而间接提升了整体表现。
二、替代目标的普遍性:辅助线与因果智慧
这次篮球训练让我深刻体会到替代目标的价值。当真实目标受众多因素影响,反馈信号较弱时,一个合适的替代目标可以成为更易于优化的中间指标。它就像几何题中那条绝妙的辅助线,或者物理问题中一个恰到好处的坐标系,虽然不是最终答案,却能帮助我们更高效地接近目标。

*找到替代指标是一种创造力*
在篮球的例子中,”尽快完成投篮动作”与”投进球”之间存在很强的因果关系。快速完成动作让我减少了过多思考和犹豫,反而使投篮更自然流畅,最终提升了命中率。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,替代目标不仅简化了优化过程,还提供了更强的梯度反馈,让我能够逐步调整和改进。
这种思维在其他领域同样适用。例如,在使用大语言模型开发服务时,我曾对模型说:”我要坚持最小必要改动渐进式开发原则。”这何尝不是一个绝佳的替代目标?开发中直接追求”完美代码”往往不现实,但通过每次只做最小的改动、测试效果、再逐步优化,我能更高效地接近最终目标。这种”最小必要改动”的策略,与篮球场上的”尽快完成投篮动作”异曲同工,都是通过聚焦于可控的中间步骤,间接提升整体表现。
三、提示词工程:设计替代目标的艺术
什么是最好的提示词工程?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,而今天的篮球体验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观点:提示词工程是设计替代目标的艺术,是将复杂任务拆解成合适中间步骤的艺术。
在使用大语言模型(LLM)时,我们需要通过提示词(Prompt)引导模型生成符合预期的输出。但直接告诉模型”给我一个完美的答案”往往不够具体,效果有限。这时,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替代目标,比如”先清晰地总结上下文信息”或”逐步回答问题的每个部分”。这些中间步骤就像篮球中的”尽快完成投篮动作”,通过聚焦于可控的子目标,间接提升最终输出的质量。
更重要的是,设计替代目标需要人类发挥独特的作用。我们扮演着那条巧妙的辅助线的角色,需要对问题有高屋建瓴的洞察、深刻的因果智慧,以及灵光一现的创造力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将复杂任务拆解为模型能够有效执行的中间步骤,从而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潜力。
四、提示词工程的层次:从基本素养到高级技能
关于提示词工程,我认为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:
-
基本素养:上下文管理
提示词工程首先是一个上下文管理问题。确保为模型提供清晰的背景信息、明确的任务指令,这些都是提示词工程的基础。 -
高级技能:设计替代目标
在此之上,设计替代目标是一种更高级的能力。它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理解,还需要创造力和对问题的深刻洞察。比如,在一个复杂的问答任务中,我们可以先让模型”列出问题的关键点”,再逐步引导它”针对每个关键点生成详细回答”,最终合成完整的答案。这种拆解和设计的过程,正是提示词工程的艺术所在。
这种层次化的理解让我意识到,提示词工程不仅是技术工具,更是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能力结合的桥梁。通过设计合适的替代目标,我们能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需求。
五、替代目标与人生目标:追求过程的力量
这次篮球训练的领悟不仅让我在提示词工程上有所启发,还让我对人生目标的追求有了新的思考。当我执着于某个目标时,直接追求它可能是一个非常差的策略。真实世界的影响因素非常多,目标的达成需要太多条件的配合,多到脱离我的掌控,甚至让我的动作变形。
在篮球训练中,我发现”尽快完成投篮动作”比直接追求”投进球”更有效。类似地,在人生中,将宏大的目标拆解为可控的中间步骤可能是更明智的选择。例如,面对一个长期职业目标,与其直接追求”成功”,不如专注于”每天完成该做的工作”或”持续提升某项技能”。这些替代目标不仅更易于管理,还能提供更清晰的反馈,帮助我逐步接近最终目标。
这种思维方式提醒我,追求过程有时比直接追求结果更重要。正如在篮球训练中,专注于动作的完成度反而提升了命中率;在人生中,专注于每一步的努力和成长,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。
六、结语:人类的独特价值与替代目标的力量
通过这次篮球训练,我不仅提高了投篮命中率,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个全新的视角:替代目标是优化复杂任务的关键。无论是体育训练、人工智能开发,还是人生目标设定,找到合适的中间指标都能让我们事半功倍。
在与人工智能的合作中,人类的价值无可替代。我们通过洞察力和创造力,设计出巧妙的替代目标,引导人工智能发挥其强大的能力。提示词工程不仅是上下文管理的工具,更是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潜能结合的艺术。
希望这个思考能启发更多人,让我们在追求个人目标和与人工智能合作时,找到更多”尽快完成投篮动作”式的奇妙替代目标,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。
Enjoy Reading This Article?
Here are some more articles you might like to read next: